白惠泽
Someet | 创始人 & CEO

年轻人想玩些什么

刚刚大家看到90年代风格的视频,说的就是我们,当然那个视频稍微有点歪,它其实在记录的是我们的一场活动,那场活动是我们的一个品牌活动,所以有点过度强调无意义和无聊,其实我们不是那么无聊的。

今天想跟大家讨论一个问题,年轻人想玩什么?这是我们过去一直在探索的问题,通过年轻人对于玩到底是怎么想的?

在这个问题之前,想先跟大家分享两个问题,我认为这两个问题,是关于玩什么的问题。特别值得思考的,就是他现在正在玩什么?中国年轻人现在有什么可玩的?这个问题给到我的时候,我有点困惑,因为我基本上就是吃饭、唱歌或者喝酒,顶多看个演出之类的。

于是我求证了一下,我就打开了我的朋友圈,朋友圈有人是这样的(截图),大家看天都会看到类似这样的照片,就是在吃饭、喝酒(这几年开始流行喝精酿),然后看电影、看演出,还是吃饭吃得更好一点,喝鸡尾酒、看电影,看演出,然后吃火锅、喝酒、看电影。整个大概听起来还是挺酷的,我觉得基本上就玩到这样。

所以我似乎得到一个结论,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,中国年轻人根本没什么玩的,不单单是中国年轻人,中国人根本就没什么玩的。

那我们来看第二的问题,年轻人怎么交朋友?举两个例子,这有两个场景:

场景一:这是一张老照片,上面描述的是林徽因的客厅这么一件事,这里面是我们生活中特别典型的场景,所谓的熟人带熟人。你今天有一场聚会,有一些你认识比较靠谱的朋友,朋友会带他认为靠谱的朋友,极有可能你们俩会成为好朋友,这是一个挺美好的场景,但是我认为这种事特别难控制。

场景二:近几年在中国比较火的这种社交软件,看似能帮你交朋友。比如我打开一个软件,稍微截了一张图,我认为这个是不能帮你交朋友的,这不是让你交朋友的事情。所以我发现一个特别艰深的情况,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可遇不可求求的。

其实玩什么和跟谁玩,这两个问题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,也永远不可能单就解决一个问题把这件事解决。所以我们为什么面临这么大一个挺灾难性的事情(我认为),大家都这么无聊,周末没事干,不知道玩什么?不知道如何度过你的时间,大家有那么多的时间、精力、创造力无处发泄,所以根本原因是什么?

这是我的结论,我认为中国年轻人存在一种集体的缺失,这其实不是我的观点,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观点。我把它总结为是一种自我意识、群体生活、协作精神和兴趣培养的缺失。我们这代人作为典型独生子女的一代,甚至可能是我们唯一的一代,包括前后几十年,包括85前后,包括现在所谓的95后、00后,都存在一个极强的问题,就是大家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。可能对于我而言,至少可能我活到上大学的时候,我才开始想,可能我确实需要思考一下,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我到底是谁?我到底喜欢什么?

群体生活的缺失,我刚才也提到了独生子女,我们从小没有一个所谓的社区环境,没有一个所谓的跟小伙伴经常在一起玩耍的环境。

协作精神,同样的我们不知道如何同理心体谅他人,去跟他人产生比较好的写作,包括兴趣培养,我们从小是应试教育培养起来的,我不知道我有什么兴趣爱好,我不知道我热爱的事情是什么。

但是可喜的是,在当下我们发现中国年轻人也在发生一些变化,这个变化以一份报告,这个报告是2012年青年志的公司(老东家,创业之前在这工作)。它在2012年发布了一个针对90后群体的研究报告,当时在行业里,这个影响非常大,这个报告里关于90后的描述,有四个核心观点:

观点一:品质生活。相信都能发现,大家现在越来越在乎生活品质了,所谓的消费升级也跟这个事相关。但其实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,品质其实跟钱是不划等号的,对不对?有一句话叫做“好的生活并不贵”,这句话被很多品牌拿来当自己的slogan,清晰梦想、消减风险。

观点二:深度自我,自我发现和水平达成。大家开始更多的思考,关于我这个命题。

观点三:独而不孤,虽然我们往往很多场景之下是孤独的个体,但是我们渴望与他人重建联系,渴望与同类重建联系。

观点四:善良微光,世界残酷,维系善良。这一代人,我觉得还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,都有自己发自内心善意的表达,有更多真诚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。

所以我想总结一下,这个报告里四个核心观点,于我而言是这样一句话,就是年轻人越来越早的开始思考我是谁?我想要什么?我把我的时间、精力跟金钱,花在什么样的人身上和什么样的事身上?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。

他们开始涌现出最早的自我意识觉醒,更开放真诚的精神,包括更多元细分的兴趣。就是刚才视频里最后一句话,那个导演觉得年轻人特别难懂,他问我说,现在年轻人兴趣爱好越来越细分,你很难用一个标签定义一个年轻人,你怎么去懂他们?我说这个问题,对于我来不存在,为什么?因为不管他多么的细分,多么小众,他总需要找到他的同类,这个同类让他们彼此懂就可以了。

所以包括我自己和团队,我们都开始思考一个问题,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个方式,把年轻人玩什么的问题和跟谁玩的问题,把他们结合在一块,可以有很好的解决,让年轻人可以根据共同感兴趣的事情聚在一起。

所以我们算把这个品类推出来了,所谓的兴趣聚会,年轻人基于兴趣的活动,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方式,这可能是解决当下年轻人困境的一个办法。这个新的方式,用五句话来说明。

这一个总概括的话,基本上BP里经常会提到这句,Someet是一个青年自发兴趣活动的平台,通过让青年自己发行活动的方式,开创一个线下消费的新品类和一种新的社交方式。项目运营半天,在北京地区落地近2000场活动,目前以周均70场左右活动频率,包括年轻人找到伙伴,同时更好的发现自我。再具体一点,我们平台上所有的活动,全都是10人左右,基于青年个体发起的强互动和强兴趣的活动。所以刚刚你们看到大趴的场景,其实就是一个个例。

第一句话:这是我们核心的slogan,“帮助年轻人找到你们的伙伴,重新发现你们自己兴趣。

第二句话:直观一点,我们认为年轻人,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聚在一起就是好事,在这种聚在一起的场景之下,你可以碰到伙伴,你可以说你心理想说的话,表达你自己,你可以聆听他人故事,你可以受到启发。

所以在我们活动里,基于各种各样的场景,各位原因聚起来的年轻人。比如这样一群年轻人,他们在大街上,去给陌生人送拥抱,当然这是起源于国外的一个运动,在我们平台上,大量用户通过这种方式,表达他们对这个社会和身边陌生人的善意和真诚。

这是大家生活中很常见杀人游戏、狼人杀的一场活动。大家在酒吧里和精酿啤酒,小伙伴跟大家讲一讲精酿的分类,怎么样品尝?这是一个设计师教大家如何设计东西的活动,这是一群年轻人走到某地堡、军事堡垒,然后提前买好保险,带着罗盘、装配去探险。这是一次关于身体的表达,这是周末一帮人,特别轻量化的聚在一块爬一次长城。可能对于你个人而言,你爬长城挺难有动力,没人陪你一块去,但是当我们一群人,表现出热情的时候,你就特别愿意加入他。

其实不单单是让他们聚在一起这么简单,很重要一个情况我们发现,很多时候,你把一群人聚在一块,他们是不会聊起来,不会破冰,大家没有很好的性格习惯,大家不知道如何很好的跟他人相处。所以我们有一句话叫做,活动是一门规划时空的艺术,这里面是有很大学问的。

我们认为情感的激发和传递是可被设计的,举个例子,比如在派对这个场景下,派对就是一个极致典型的场景,它有一些典型的符号跟特征、音乐、夜晚、美女、灯光、酒,在这种情况之下,人就会被激发出某种情绪,荷尔蒙可能迸发出来,大家就会很开心、很high。同样在不同场景之下,应该有可以设计的元素在里面,而这种设计到极端,我们认为就两点:

第一点:游戏规则的设计。

第二点:仪式感的设计。

举个例子,什么叫游戏规则的设计,比如在一场线下活动当中,一个非常小的点,如果今天我跟在场的各位说,如果我说主持人,今天的活动我们有非常好看的演讲内容,请大家不要玩手机了,把手机收起来,关上静音这样一句话。大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?如果换成另外一种,我们今天在这只有三条规则:

第一条规则:不能玩手机。

第二条规则:把手机静音。

第三条规则:不能看手机(关于手机之类的)。

大家可以想象一下,结果是怎样的?在我们的活动里,就非常明显。当然你跟他强调,这是一个规则的时候,当你给他一种感觉,这是独特、单独的一个时空,在这个时空里,我需要follow一个全新的规则,而这个规则是被我们设计过的,他们就会遵守。而这种遵守之后的体验,是对他们自己本身更好的一种体验。

第二个是仪式感,大家都在提仪式感,其实仪式感本身起源于宗教仪式,仪式感本身就是通过一种强符号性、强特征的行为、举动,去把某些信号强加、强行印在这个人的脑子当中。所以在我们设计当中,我们会跟我们所有发起人强调,通过一种仪式感的方式,可能我们会给他做非常精美的图,我们可能会跟他见面,我们可能会做定期线下社区的运营,去跟他们沟通,建造活动本身应该是怎样的?我们年轻人聚在一块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传递给他。

第三句话: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事是一场活动解决不了,如果有那就两场,这句话本来起源于那句关于烤串的话。想通过这句话说明什么问题?大家可能很好奇,为什么年轻人这么蛋疼要来发活动?其实完全不是。大家可以基于任何的领域、兴趣爱好发起一场活动,简单举个例子,我经常会安利我们的活动在我朋友圈里。有一天一个小伙伴(没见过面,只有微信),他突然在我下面留言,他说我想发起一个磨刀的活动,我说啊?磨刀怎么发活动?他说我家里有特别多的刀,我喜欢收藏刀,但是我发现很多人,家里厨房的刀具他是不会磨的,我经常去朋友家发现,他都把自己的刀都磨钝了,根本就用不了了。他说我觉得这个东西,有必要教一下大家,所以他就发起了一个磨刀的活动,活动爆满(当然不能携带刀来现场,就用厨房的刀演示了一下,刀到底怎么样磨?比如关于刀不同的材质,他对刀的理解,怎么收藏刀的故事),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,很多小伙伴非常开心带着一个磨刀技术回家了。

另外一个特别新鲜化的场景,一个建设设计师,他非常喜欢玩魔方,但是他并不是大神。但是确实是他的生活爱好,在他的生活圈子里,他没有特别轻易、高效的办法,能够找到同样跟他一样热爱玩魔方的人,所以someet就是特别好的选择。他不需要是一个大师级的人物,但他同样可以因为对模仿的热爱,来到这个平台上,非常高效的发起一场活动,找到共同热爱魔方的人。

第四句话:是一句别人说过的话,但是我们团队非常喜欢这句话,“你必须非常努力,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”,很多东西都是在背后,经过大量努力、细节的推敲和设计,才能让它看起来自然而的发生。所以我想举四个例子,来说我们做了哪些努力:动机区分、筛选机制、信誉机制跟用户反馈系统。其实这是比较有我们团队特色的一些东西:

第一个:动机区分。这是一个关于发起人动机分类和动机调查的小系统,为什么要调查它的动机,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预期的收益。而我们团队认为,什么事才是对的?你去加速它获得收益的过程,甚至是稍微放大这个收益那就是对的。但是补充收益,甚至可以把补充的收益作为主要的方式来刺激它,比如说O2O为什么会死,他可能本来并没有这个需求,你去刺激他,帮他补充,但是其实你没有抓住他本来要的是什么?

所以对我们而言,对于每个发起人,他到底为什么来发活动?他想为了影响其他人吗?想找到同类吗?想积累经验吗?想迭代他的产品验证他的想法吗?他想缔造一个小的品牌吗?等于积累早期的社群吗?想单纯找一群人聚在一起玩?各种各样的可能性,我们需要帮他弄明白,并且后续的流程,我们让他在这一点上足够爽。

第二个:筛选机制。对于线下活动而言,一场活动中,有什么样的人参加?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。我刚才讲的那个场景,熟人带熟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,解决了筛选的问题。但是我们刚才也讲了,在兴趣爱好这件事上,熟人是不能帮能看兴趣爱好的。所以在陌生人可以满足兴趣爱好的连接情况下,如果做人调性的筛选?甚至在某个新领域里,人水平的筛选。

所以筛选其实是我们平台的底层机制,每个发起人都需要就他的活动提三个问题,每个用户都需要认真、诚恳的回答这三个问题,对于那些只写了一个字的用户,基本上通不过活动,就造成一种大家需要抢活动的状态。

第三个:在Someet活动里,可能道德上会约束的事情,甚至是道德上没有强约束的事情,在我们平台的规则里,要做抢约束。比如说你不能迟到、爽约,活动开始之后,10分钟到场就算迟到,如果你不来就算爽约,迟到爽约累计几张黄牌叠加,你会被拉黑。一旦拉黑,平台一个月不让你报活动。这看似特别不友好的条件、机制,但是为了维护线下的活动体验,我们不得不这么做,要建立规则。

第四个:用户反馈系统,这是基于用户对活动的评分,影响到发起人的分层,以及平台对发起人资源投入的系统,几乎很多产品都会有这样一个用户反馈系统,这也没什么特别独特的地方,就不多说了。

最后想说点情怀的事情,我们2015年3月17号正式启动这个项目,当时起源于一个订阅号,发了一个开篇文。到2016年3月17号,我们发了一篇一年的文章,在这篇文章下面,有几个用户留言,这个很小清新、很内容的留言,想给大家读一下,是我们用户在下面真实的一段话:

曾经觉得北京两个字代表了太多含义,机会和挑战、学习和进步,真正置身之中才发现,理解的粗浅极了,它包容了太多的奇迹跟新生,也无必值得每天怀揣梦想跟期望挤上早班地铁。但梦想是冰冷的,快节奏的生活也带来了孤单,每一天不论好坏都只能与自己分享。实际上这座城市有很多故事值得讲,Someet就是这样一个存在,给我们提供两杯咖啡和两张椅子的存在,倾听我们故事的存在,连接线一样的存在,黏合剂一样的存在,让我们觉得温暖的存在(文笔挺好)。

第二个小伙伴评价,我们还是比较后脸皮的把它拿出来:

someet是这个时代崭新的力量,我们不曾改变世界,但也不至于苟且的活着。

第三个:青年发展不成为一个社会的重要命题,青年组织的文化不能真正树立,我们这个社会就很难真正树立起来。我们需要多一些尊重和支持,给这些青年文化的探索者。

最后一句话,这句特别巧的描述了我们内心想真正提供给用户的价值,我们一直在强调,我们的活动是非功利的(大多数情况)。哪怕是功利的,也不是钱作为第一位的,但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,对于这种非功利的事情,我们不可能让用户每个周末都就他的兴趣爱好参加一场活动,跑到现场去折腾,这也是不现实的,你可以也需要工作、加班、谈恋爱这很正常。

但是我们想实现的价值是,我们想告诉年轻人,Someet在这里,只要你想为自己活一点,只要你想去找些小伙伴了,只要你突然有一天觉得我操,我应该找一点我自己的兴趣爱好了,我应该活得有趣一点,Someet就在这,这是我们想实现的价值,这是一种类似精神寄托的价值。

所以最后一句话说,Someet的存在,是我内心小湾处的一处寄托,我没有时间参加活动(这是一个互联网创业狗),但只要Someet在,我就安心,我就可以再过的多一点苟且,因为有一天我扭头,还是可以有诗和远方。

刚刚这段话,这个用户特别好get到我们的点,特别感动。

所以未来我们希望,Someet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,我们希望可以汇集更多年轻人,让更多年轻人可以更好享受这种群体生活、自我探索,找到伙伴去连接、分享,彼此被认同,找到最自我精益的一种生活方式。

第二个我们希望它成为一个符号,这个符号到现在,在一个群体上都已经成了一种符号,他会这样描述一举话,“这个周末干嘛呢?我去吃饭、唱歌,去Someet吧”,它也就成为了虽然体量原不及吃饭和唱歌这样的事情,但是它在年轻人心目中,已经变成一个品类,变成一个符号。这个符号代表它不仅仅是消费,代表是一种探索、成长。

第三个我们希望它成为一个文化引领者,我们希望能够成为去发现更多创造年轻人文化的人,并且推动他们,跟他们一起引领年轻人文化的人。

谢谢各位。

相关视频